阎长贵港联证券,1937年出生,是山东聊城人。
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大的哲学系,在六十年代初期,大学生真就是天之骄子,更何况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,那更是人中翘楚了。
他毕业后,先是在《红旗》杂志社工作,1967年1月,他被调去了钓鱼台11号楼工作,一直到1968年的1月。他也是11号楼的首个机要秘书。
2021年,这一年的6月10号,84岁的阎长贵先生病逝。
本文章的资料来源于《问史求信集》,这本书是他晚年和王广宇合著的。
正文1967年,这一年的1月9号,晚上。
展开剩余85%阎长贵正在自己的房间里伏案工作,他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就在钓鱼台的16楼。
之前他是在《红旗》杂志社的哲学小组工作,吃住也是在杂志社,因为出色的表现和能力,换了个工作岗位,吃住在钓鱼台十六楼。
“已经定下来了,调你去11号楼当秘书,快收拾一下,现在就搬过去”
突然闯进来一个人,风风火火的对他说了工作调动的事。
早在之前,就有人和他说过要调动工作这个事,他也是知晓的。不过,当时加上他在内,是有四个备选人。阎长贵心思自己资历不高、年龄不大、级别也不够,怎么也不会轮到自己。哪晓得最后却是他成功入驻了11号楼。
他来十六号楼工作也才短短的半年时间,这又调动了。
当天晚上,阎长贵随便收拾了一下家当,就搬去了11号楼。
他为期一年的秘书工作,也正式开始了。
在11号楼当秘书,每天主要就是这两样的工作:
收发和整理文件资料/接听电话
至于起草文稿、讲话稿这类的活,有其他几个大秀才来负责,在11号楼工作的期间,阎长贵还没有给领导起草过讲话稿呢。
别看工作内容不多,但是架不住工作量大啊。
这11号楼住的是谁?是伟人的妻子。
六十年代的时候,她红极一时,每天从北京各个单位、从全国各地送过来的书信、文件、资料,那可是多如牛毛。最多的时候,那都能装下一个大麻袋了。
这些书信、资料什么的,你不能一股脑的全都丢给领导。她也没那个时间和精力,一个个的查阅。
作为秘书,就得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。
阎长贵是按照这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整理的:
第一类:必看件
这一类的资料属于重要级别,一定要送给领导。
这一类的文件通常是中央文件、负责人之间的传阅件、还有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动态的消息等等。
这一类的文件,大多数是需要她做出表态和批示的。
第二类:参阅件
这一类文件也是比较重要的,但是至于她会不会翻阅,或者是做出批示什么的,也不一定。
第三类:参考件
这一类文件资料就属于浏览件了,她有时间有精力的话,会翻看,但不翻看影响也不大。
这三类文件,阎长贵都分别装在三个不同的卷宗里。
每天,要在领导起床之前,就得把三个卷宗送到二楼的办公室,放在沙发右边的茶几上。
她起床后,就会翻看文件,或批示,或不批示。
凡是翻看过的文件资料,她都顺手就放在沙发左边的茶几上。
她参阅完文件之后,就会按铃呼叫。
阎长贵就会上二楼,把左边看过的文件拿下来。
那些需要立即发出去的文件资料,装好之后交给交通员,不需要发走的就分类存档。
这样的流程,每天都是固定的两次:早上一次,下午一次。
倘若遇到临时的急件,需要她立即处理,那就得立马送上去。不过,如果是遇到她睡觉的话,那就不能打扰了,得等睡醒之后再送过去。
除了收发和整理文件之外,他这个秘书每天还需要接听电话。
那电话也是特别的多,每天都响来响去,有时候,甚至是一个接一个,没完没了。接电话的同时,他还得分心出来整理文件,忙得不可开交。电话多的时候,那听筒似乎就像是焊死在了耳朵上,拿都拿不下来。
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,耳根子生疼,难以入睡。
就这么工作了几个月下来,阎长贵也是吃不消,十分疲惫。
这就是11号楼秘书,每天工作的常态。
那么,有没有休息时间呢?
那几乎是没有的。
除了领导午休和晚上睡觉的时候,阎长贵都得时刻待命。他一刻都不敢离开办公室,万一领导呼叫,找不到人,那可就麻烦了。
至于节假日什么的,也是几乎没有。
作为一名秘书,领导的工作时间就是秘书的工作时间。
有的文章或者是所谓的纪实文学里面,描述相关内容的时候,有一个小细节其实是错误的。他们写的是“打电话”呼叫身边的工作人员,这是误导了。
阎长贵作为秘书,在其书里专门就这个小细节进行了说明。
不管是11号楼还是其他地方,领导们呼叫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会直接打电话,而是通过按铃的方式来呼叫的。
比如在11号楼,按一次表示呼叫秘书;按两次是在呼叫护士或者是服务员;三次就是在呼叫警卫员。
这种按铃的方式,可就比打电话方便多了,也更有效率。
1967年,国庆之后,11号楼来了一个新人,名叫“杨银禄”。
这是个连级干部,个字不高。
阎长贵原以为这是调过来给自己当副手的人,心里还挺高兴,这回可算有人帮自己分担工作了。哪晓得,这新来的人,其实是来接替他的工作。
1968年1月港联证券,阎长贵走出了11号楼,杨银禄就成为了这11号楼的第二任秘书。
发布于:云南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