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准的植物神经紊乱小熊猫配资,是“少阳证”到“厥阴证”的过程。
什么叫标准的植物神经紊乱?
就是排除掉新冠甲流引起的,排除掉脊柱问题引起的。因为这两种因素都很特殊,治法也要单拎出来讲。
标准的植物神经紊乱,就是虚劳神伤。
虚劳,是个很庞大的概念,绝对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。这个“虚劳”,我们以后也会单独讲。
而且,这种植物神经紊乱,是虚劳在前,神伤在后。
缺一不可。
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,这种植物神经紊乱的人,一般都有少阳证。
只要见到“毛悴色夭”,气色很差,尤其整个气色含而不露,一定有少阳证。
如果是眼神呆滞,那更麻烦。
这病,再往后走,就是三阴证。
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:植物神经紊乱,是“少阳证”到“厥阴证”的过程。
展开剩余87%到了厥阴证,是里虚导致的不足。判断的依据,在于脉象是否有力。
少阳证,是身体“正邪相争”的时候。
正邪相争,是敌强我弱,敌弱我强,好一阵坏一阵。
那么,内分泌就紊乱了,所以小熊猫配资经常会出现两种相冲突的情绪。
正气稍足的时候,就焦虑,正气不足的时候,就抑郁。
其实呢,内分泌紊乱是西医的词。严格来说,中医也没有“焦虑抑郁”的词汇,中医的说法是“易烦怒”和“易悲恐”。
从中医来讲,这种情绪变化,其实还是“不通”和“不足”的问题嘛。不通就是淤堵,不足就是虚。
所以,是易烦怒,还是易悲恐,关键是看“不通了”还是“不足了”。
淤堵的时候,容易烦怒。
随着时间推移,虚的时候又会悲恐。
等到气血偶尔变好,又遇到不通的地方,这个人又再次出现烦怒。
这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:
植物神经紊乱,正气稍足的时候,就焦虑,正气不足的时候,就抑郁。
情绪,是反反复复,症状呢,也是时好时坏。
原因都一样。
植物神经紊乱,如果是少阳证,其实患者的津液已经很虚了。有表证未解,里证又作。所以少阳证的病位说的是在“半表半里”。
关键是津液不足。
因为一个人的津液不足,你无论是去发汗还是下法都会亡津液,都会使植物神经紊乱变的更糟。
所以,治植物神经紊乱,要和解少阳。
这个和解,其实是增加身体津液的生成。津足了,让身体自己选择汗解还是下解。
这时候,我们用小柴胡的加减方,意思是扶正而邪自去。
只不过植物神经牵扯的范围实在是太广,而少阳篇又没有几个方子,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:当代医生遇到少阳证,上来就给柴胡剂。
其实呢,少阳系统又分好几个大方向:
五苓散、泻心汤类、柴胡剂、大小陷胸汤、十枣汤、栀子剂、四逆散、瓜蒂汤,还有金匮要略中的湿家,甚至比较严重的结胸从本质上看也属于少阳。
因为,少阳牵扯的范围实在是太广。
比方说,少阳包括了三焦水道的通畅,不通畅就会生痰,包括了阴阳气的承接。那么,上面的气下不去,下面的气上不来,所以会有心烦。这是栀子豆豉汤的主治,豆豉鼓动肾气升腾,栀子清热泄下利小便。这样小熊猫配资的药材组合,很好的顺应了地天泰的卦象。还包括了一些神经淋巴系统的轻微痛症,对于胃动力不足等症状也有显著的疗效。
其它方子,也是一样。
哪怕是柴胡类的方子小熊猫配资,大小柴胡汤的差别也挺大的。
在温病里,还有蒿芩清胆汤。
这都是治少阳病的,有什么区别?
蒿芩清胆汤,治的是湿热郁阻少阳。
各种柴胡汤,治的是热,或者寒郁少阳。
药都可以归少阳经,但是处理的邪气不同,用药就不同。
说到底,灵活组方,达表通里,才是植物神经紊乱的处置智慧。
植物神经紊乱的少阳证阶段,可以持续许多年。在这许多年里,随着阴气的消耗,整个人开始进入到厥阴病。
厥阴病啊,说的是人体气机的一种状态,是“阴尽阳生”。
就是阴气快没了,阳气反而比阴气更强。所以说,你要先明白,阴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按中医的说法,阴升阳降,阴出阳入。所以,虽然阳气弱,但阴气更弱,人体还是相对处于阳实的状态,这样气机就更出不去了。
放到脏腑上来看,厥阴病就容易肝气不顺,横冲直撞,专业的术语叫做“肝气横逆”。
要是这横冲直撞的肝气在本经上,可以用四逆散来治。
但如果这气冲到了心脏,就会心痛、心下痛。
而且,因为这肝气的捣乱,心包里的火下不去,上面热下面冷,也是难免的,也就是“上热下寒”。
所以,有人说他植物神经紊乱吃了“乌梅丸”,就好了。
那是因为他的植物神经紊乱,已经处在厥阴病的阶段。厥阴病,可以用乌梅丸。
叶天士对乌梅有个挺有意思的解释,说梅子得春气,味道又酸,能升能降,所以治厥阴病特别厉害,是主药。
乌梅,再配上桂枝、蜀椒、黄连、黄柏这些辅助的药,既能治寒热错杂,味道也是苦中带辛。你要说这是“桂枝汤”变变花样,从配伍的原理上看,也能说得通。
其实啊,如果厥阴病不那么严重,用“金铃子散”变变花样,也能解决肝气冲心的问题。
肝气横逆,不是冲本经就是冲其他脏腑,五脏都可能受害。
治疗呢,主要就是酸苦泻肝,再帮帮那些被冲的脏腑恢复正常。
比如:
胃不好,就用二陈汤。
脾不好,就用六君子汤。
肺不好,就用桑白皮、苏子这些。
植物神经紊乱在厥阴病的阶段,这种寒热错杂,在于流通性的不足。
厥阴风木的关键,就是流通。
身体局部的不流通,就会有的地方亢进,有的地方沉衰。
对于亢进的,过于散发的,我们要去收敛它。
对于沉衰的,我们要去刺激它。
所以,在植物神经紊乱的治疗上,我们的做法是“寒热同调”。
西医内科对寒证和虚证的处理,确实是太弱了。
中医里,寒热同调,伤寒论里面的方子是寒热药并用。虽然方子也没有几个,但是好用。
对于小范围的上热下寒,有各种泻心汤,半夏泻心汤,甘草泻心汤,生姜泻心汤,这针对的是胃热肠寒。
胸腔和腹腔的范围比较大的寒热错杂,胸腔热,腹腔寒,有黄连汤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。
伴有少阳证的,有柴胡桂枝干姜汤,柴胡桂枝汤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对寒热错杂,还比较虚的人,有乌梅丸。
现代人用乌梅丸,可以把酸收的力道减轻,升发的力道加大。
因为,现在很多人,他的内里未必有那么多寒,反倒是热多。乌梅丸用了,下焦反而更热,特别是下焦湿热的状态。
那么,我们改一下乌梅丸的药物比例。
减少乌梅的剂量,加大升发的药物剂量,让人体流动起来。
这样,更有利于解决植物神经紊乱的寒热错杂。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